78年征兵,地主成份的舅舅被接兵部队看中带走提干,转业后更厉害
1978年,部队来到我家乡招兵。我舅舅虽然出身地主家庭,却被部队选中入伍。他先是担任文书工作,还加入了党组织。四年后,他被提拔为分队长。经过25年的军旅生涯,他以正团级身份转业。之后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。 看着舅舅,姥姥心里一阵难过。她不知道怎么开口跟舅舅说这些事,毕竟他家是地主出身,和村里其他人家完全不同。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,让姥姥一时之间不知从何说起。 我舅舅家有一大片地,差不多有九十多亩,都是祖上传下来的。每到农忙的时候,地里的活儿多得干不完,就得请村里人过来帮忙。帮忙的人不光能拿到工钱,舅舅家还管饭。我姥爷人特别实在,给帮忙的人准备的饭菜,比我们自己吃的还要好。时间一长,村里人都夸姥爷为人厚道,做事讲究。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,农村人口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,包括地主、富农、中农和贫农。我舅舅家当时被划归为地主阶级。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姥爷家被划为地主成分,日子变得异常艰难。他和姥姥经常被拉去批斗,遭受打骂。他们被迫戴着纸糊的高帽子,打扫村里的街道和厕所,甚至被关进牛棚接受“教育”。长期的折磨让姥爷身心俱疲,精神几近崩溃。最终,他趁人不备,独自跑到村东的深沟边,选择跳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。 姥爷的离世对舅舅的童年造成了深远的心理阴影。尽管出身于所谓的“地主”家庭,舅舅在村里的学校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,还享有私人教师的个别辅导,这使他在完成高中学业后,无论是知识水平还是社交能力都相当出色。谈及姥爷当年的境遇,舅舅并没有太多直接的感受,他仅记得在村中,曾有孩童追逐他,称呼他为“地主家的孩子”,这一场景至今仍深深印在姥姥的脑海中。 最近,舅舅突然有了参军的念头,这可把姥姥乐坏了。在她看来,这简直是件天大的好事。姥姥一直盼着家里能出个军人,这样一家人在村里的地位就能大大提升,再也不用担心被人瞧不起了。不过,至于舅舅能不能顺利入伍,姥姥一家也没啥办法,只能看部队和公社怎么安排了。说到底,这事儿还得看上面的意思,他们除了等着,别的也做不了啥。 虽然姥爷家是地主,但他们一直乐善好施,为人朴实低调。村里人遇到困难,他们都会尽力帮忙,从不仗势欺人。正因如此,这一家在村里口碑很好,和乡亲们相处得很融洽。 舅舅和村里几个年轻人一起报名参军,但到了政审阶段出了岔子。有人指出舅舅出身地主家庭,认为这样的人不适合当兵,否则会玷污军人的荣誉。 部队的接兵人员得知地主家孩子报名参军的消息后,感到十分意外,因为这种情况极为罕见。为了确保处理得当,武装部和部队立即向上级请示。上级的回复很明确:既然现行兵役法并未明确禁止地主子女参军,那么按照制度,他们理应享有参军的权利。 在收到上级的明确指示后,负责征兵工作的部队干部和武装部人员立刻行动起来。他们特意安排了两名工作人员前往村里,对村干部和多位村民进行了详细走访。调查过程中,没有人能提供确凿证据证明我舅舅不适合参军。相反,很多村民都对他赞不绝口,说他从小就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,待人接物很有礼貌。身高一米八的他,不仅外表出众,而且品行端正,是个不可多得的好青年。这些正面评价充分说明了舅舅的优良品质,也印证了他参军的合适性。 村里一位老人向部队的同志讲述了我舅舅的一件往事。那是五年前的一个夏天,几个孩子在村东头的深沟河里游泳。其中一个孩子游到河中央时突然腿抽筋,连呛了好几口水,拼命喊救命。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我舅舅正好在附近挖野菜,听到呼救声后立刻飞奔过去,毫不犹豫地跳进河里把孩子救了上来。有趣的是,当时在场的其他几个孩子过了很久才敢把这件事告诉家人,而我舅舅回家后却只字未提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。 在家访过程中,部队的同志没有收到任何关于舅舅的负面评价。相反,不少村民提到舅舅虽然话不多,但内心非常善良。还有人称赞他爱读书,跟村里的其他孩子明显不同。更有人提到,舅舅经常把家里的食物偷偷分给村里的老人和小孩,默默帮助他人。这些反馈让部队同志对舅舅有了更全面的了解。 部队的同志们对舅舅的评价都很正面,没人提到他有什么问题。大家觉得他既有知识又热心,非常适合在部队工作。因此,他们决定把舅舅的名字加到了定兵名单里。 舅舅参军后,刚进部队那会儿就开始了新兵训练。他心里清楚,自己出身地主家庭,跟别人不太一样,所以做事特别小心,领导让干啥就干啥,从不马虎。他脑子活络,学东西也快,训练任务都完成得挺好。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,他还被新兵连点名表扬了一回。 1978年6月,我舅舅刚结束新兵连的训练,被分配到基地特务连成为一名普通士兵。在连队组织的谈心活动中,指导员和他进行了深入交流。谈话中,指导员了解到舅舅的家庭背景——他出身于地主家庭。由于小时候家庭遭遇重大变故,舅舅内心深处一直存在自卑感。尽管他在训练中表现得非常认真和刻苦,但心里始终藏着不安和忧虑。 出乎意料的是,这位在官兵思想工作方面经验丰富的指导员,竟然对舅舅的自卑情绪深有共鸣。他觉得,这种心理问题,还得从心理层面入手解决。 指导员再次约舅舅聊天,这次他分享了陈赓大将的事迹。陈赓和舅舅一样,都出身于地主家庭,但最终成为了共和国的开国大将。指导员希望通过这个故事,让舅舅看到不同出身的可能性,激励他找到自己的道路。这次谈话,旨在用陈赓的经历,给舅舅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。 陈赓的祖父陈翼琼在晚清时期加入了曾国藩的湘军,退伍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地主,拥有大量土地和仆人。尽管家境富裕,陈翼琼却非常关心穷苦百姓,经常慷慨解囊,尽力帮助邻里,因此赢得了乡亲们的高度赞誉。陈赓后来参军,与彭德怀成为战友,他们坚定地跟随党的领导,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。无论是红军时期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还是抗美援朝,陈赓都勇敢地穿梭于各个战场,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 在指导员的耐心开导和悉心关怀下,舅舅终于卸下了心理负担,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军营的各项事务中。指导员的话语如同春风化雨,让舅舅重新找回了工作的热情和动力。他不再为过去的困扰所束缚,而是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每一天的挑战。这种转变不仅让舅舅在部队的表现更加出色,也让他的心态变得更加积极向上。 舅舅在部队的第二年,因为文化水平高,被选为连队文书。这个岗位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各种教育资料,也让他深刻体会到部队里人才众多,氛围包容。通过这段经历,他更加坚定了信念:只要跟着党的指示走,脚踏实地做事,就一定能成为对党和人民有用的人。 舅舅卸下了思想包袱,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。他出色地完成了领导布置的各项任务,没想到在入伍第三年就迎来了重要转折。党组织批准他成为预备党员,这份荣誉让他倍感振奋。同年年底,他还被选送到基地参加预提干部集训,系统学习干部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。舅舅在部队的成长之路,正一步步向前迈进。 1982年,我舅舅被提拔为分队长,每月能拿到52块钱的薪水。这个职位不仅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,还让他在单位里有了更多的责任和机会。虽然钱不多,但在那个年代,这已经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了。舅舅很珍惜这份工作,每天都很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,从不懈怠。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,大家都觉得他是个值得信赖的人。 没多久,姥姥家就听到了这个好消息。一开始,大家都不敢相信,毕竟这孩子出身普通,居然在部队里入了党还升了职。确认消息后,全家人都乐开了花,那高兴劲儿就跟过年似的。 自从舅舅加入部队后,姥姥一家就迎来了不少喜事。家门口挂上了"光荣军属"的牌子,村里人再也不提过去地主的事了。舅奶奶特别感激党和人民军队,觉得是党和军队给了舅舅成长的机会。现在全家人都以舅舅为荣,日子过得更有盼头了。 如今,舅舅在部队担任了干部职务,全家人都对党和军队心怀感激。姥姥经常写信叮嘱舅舅,要努力工作,廉洁自律,回报党的关怀和军队的栽培。 2003年,舅舅在部队担任正团职领导职务。当时正值军队缩编,他选择转业到地方工作。2006年,经过市委组织部的严格考察,舅舅被任命为市国资委下属国企的党委书记兼董事长。这个职位让他得以继续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。 不看背景,只看能力,让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,这样我们的军队才能不断取得胜利!关键在于,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,充分施展才华。只有真正做到人尽其才,才尽其用,我们的军队才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,从一场胜利走向另一场胜利。这不仅是军队发展的核心,更是我们制胜的法宝。 海纳百川,才能汇聚起深沉的力量和无尽的潜能!这句话表达了包容与融合的重要性。就像大海接纳无数河流,我们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积累更多的智慧和能量,发挥出最大的潜力。在工作和生活中,我们也需要这种包容精神,才能不断进步,迎接各种挑战。 #图文打卡计划# |